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東港家和社區學校、衛生服務站、菜場、銀行、大型商超一應俱全,生活配套成熟,使得居民活動區域相對較集中,電動自行車成了他們日常使用最頻繁的交通工具。但社區所轄6個組團建成年份較早,基礎設施破舊缺失,每個組團充電棚僅1-2個,遠遠無法滿足居民日常充電和車輛停放需求。經社區和物業隨機統計,晚上6點后單個樓棟停放在室外的電動自行車達到20余輛(含充電棚),其中公共樓道停車占比5%-10%,社區內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樓道違規停放等現象頻發。


為切實解決電動自行車停車充電和安全管控難題,東港家和社區以提升老舊小區硬件及配套設施為重點,開展攻堅專項行動,有力提升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建立了“攻堅專班-項目小組-改造專員”三位一體的攻堅矩陣,吸納黨員骨干、“紅管”志愿者、小組長、律師等作為攻堅核心力量。攻堅專班主抓規劃設計、統籌協調項目堵點難點;項目小組負責具體實施推進,確保施工質量;改造專員發揮上傳下達、協調溝通作用,保障辦事效率。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攻堅專項行動順利開展。

需求精準對接,創新服務促升級
在項目攻堅的進程中,社區創新“三多”服務模式,全力提升服務質效,精準對接居民需求。
在政策宣傳環節,項目小組成員堅持改造計劃“多講一句”,以宣傳“電動自行車安全充電”為突破口,主動上門為居民介紹項目實施必要性、合理性、重要性,實現改造意識“先入為主”。

在需求收集階段,小組成員堅持“多問一句”,依托“家園零距離”議事會,通過實地走訪、面對面交流、線上問詢聽取居民建議,廣泛收集居民訴求。
針對收集到的居民訴求,項目小組在進行分類整理時“多想一想”,厘清“集中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服務清單,為后續項目推進提供大致方向。
問題高效解決,多措并舉得民心
社區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多方位、多渠道、多路徑投入,有效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社區每月定期召開改造工作例會,前期結合各組團空間特點以及摸排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強化群策群力,明確“原位翻新+需求位新建”相結合的攻堅思路,后期則根據實際落地推進情況不斷優化完善攻堅方案。
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類問題,社區創新“小事快辦、大事穩辦、難事共辦”的“三事分流”處理機制。攻堅過程中小事快受理、快流轉、快解決;大事依托協商議事會統籌處置;難事協調警務站、城管、物業等多方力量依法妥善解決。
為有效規避施工管理粗放、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確保項目施工公開透明、高效有序,社區完善由社區黨委、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項目質量監督、驗收工作機制,挖掘具備相關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居民組建群眾驗收隊伍,由社區帶隊對施工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對改造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等進行評估和監督。
此外,社區還通過“線上+線下”雙向發力,圍繞規范停車、安全用電開展立體化全覆蓋的宣傳教育;同時建立日常巡查機制,對充電棚維護、停車秩序情況開展定人定時定點檢查,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隱患。
經過各方鍥而不舍的努力,最終東港家和社區下轄一、二、三、四、五組團以及十一組團共計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棚30處,增設非機動車停車位數量1752個。社區“紅管”隊伍也在一次次調解“實戰”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累計參與協調老舊新村改造工程相關問題73次,其中涉及電動自行車充電棚相關問題39次,“紅管”成員參與人數84人次,并成功挖掘了熱心公益、善于調解的居民5人,社區志愿力量不斷壯大,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社區添磚加瓦。

下一步,東港家和社區將繼續從居民所需所想著手,實現小區面貌與居住體驗感“雙提升”,讓幸福社區建設在一個個民生“小驚喜”中煥發新生機。
編輯 婁小軒
2025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