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幕。除大咖云集的主報告與前沿論壇外,25000平方米展區人頭攢動,成為體驗納米技術重塑未來的核心場域。八大特色展團與MEMS制造、具身感知、先進電子材料、材料制備四大全新專區,共同構筑起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納米萬花筒”。

10月22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下稱“納博會”)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幕。除大咖云集的主報告與前沿論壇外,25000平方米展區人頭攢動,成為體驗納米技術重塑未來的核心場域。八大特色展團與MEMS制造、具身感知、先進電子材料、材料制備四大全新專區,共同構筑起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納米萬花筒”。
聚焦“終極制造”,原子級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舞臺
原子級制造是以能量作用于原子或原子級基元,制造全新材料、器件與系統的先進技術,被譽為制造技術“終極形態”。在本屆納博會上,該前沿課題成為眾多專家熱議焦點。

位于展區核心位置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展臺,打出了“為原子級制造提供極限環境保障”“革新從原子開始,產業向未來進發”等標語。該所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原子級制造的關鍵支撐平臺。
“真空互聯技術是原子級制造的必備條件。”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研究員張珽說,實驗站能提供“地球上最潔凈的環境”,有效隔絕水、氧等對原子尺度材料的干擾,助力材料與芯片實現超高算力、超高檢測精度、超低功耗等突破。目前,該裝置已吸引近300家用戶在此開展研發,成為銜接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重要橋梁。
MEMS制造,藏在設備里的“感知心臟”
走進MEMS制造專區,仿佛踏入智能設備的“心臟地帶”。蘇州新維度、玉之泉精密、晶瑞電子等企業帶來的基因測序芯片、AR眼動追蹤模組、納米壓印光柵等產品,正是智能手機防窺、生物醫療檢測、穿戴設備交互的“幕后功臣”。

“我們帶來了基于納米壓印技術的基因測序芯片、拼接光柵、WGP金屬線柵等多款產品,展現了在納米制造領域的領先實力。”蘇州新維度技術人員說。
在現場,觀眾可直觀感受微小結構的奇妙,體驗“小器件、大作為”的科技魅力。作為納米器件制造鏈的上游階段,其相關產品可廣泛應用于生物醫療、微納光學、柔性電子等領域。
納米技術賦能具身感知,推動機器人走進現實
“小納米”能寫“大文章”,關鍵在于其對未來產業的強大支撐力。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瞿衛新說:“納米技術作為一種關鍵的賦能技術,未來有望從多個方面提升具身機器人的性能。例如,通過納米材料制造更靈敏的微型傳感器、實現微觀精密操控、打造更輕更強的結構部件。”

“機器人的‘大腦’依賴底層芯片制程等納米級工藝的發展;‘小腦’中的平衡與力控系統,未來也可集成納米傳感器獲取更精準的環境數據。”在機器人聯合展區,瞿衛新指著一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解釋,“納米技術正是推動機器人實現‘手腦協同’的潛在動力。”
現場,國訊芯微帶來的Galaxy系列NSPIC具身智能操作系統,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多種算法,可滿足人形大模型機器人實時感知、決策與控制的需求。據介紹,人形機器人未來還將在文旅引導、工業分揀、特種作業等多個場景中落地應用。
打破常規,納米技術點亮消費領域創新應用
如何讓平平無奇的卡牌視覺上“立”起來?怎樣讓二維“吧唧”呈現發絲飄逸、絲帶飛揚的三維質感?蘇大維格的光致精印技術,讓這些都成為現實。

“這是一種雙層結構的微透鏡成像技術,結合當下大熱的‘谷子經濟’,可應用于卡牌、盲盒、‘吧唧’等領域。”蘇大維格現場工作人員說,該技術融合光刻與納米壓印工藝,能在觸感完全平整的前提下,實現強烈視覺立體感,還可在極小面積上靈活呈現品牌標志的動態效果與視覺防偽功能。
從賦能設備智能的MEMS芯片,到實現自然交互的具身感知,納博會每個展臺都是微縮的未來世界。本屆納博會以“展、會、賽、獎、發布”五位一體模式,搭建起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平臺。
“我們不僅要搭建交流平臺,更要推動應用成果和技術成果互相融合、轉化、對接。”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淑梅說,未來,納博會將進一步升級為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易的大平臺,讓納米科技從實驗室更快走向生產線、走進生活。
作者 張笑笑 毛昕桐
《新華財經》2025年10月24日

